明朝初期北京城由里、中、外三重组成,分别是宫城、皇城、京城。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间,为加强对北京城的防备,又在京城外面加筑了一重城墙,称为外城。外城建成之后,北京为四重城。原本外城要全部包围京城的四面,计划修建60公里,但由于财力不足而未能最终完成,只在南面修建了14公里,使京城的南面多出一块。这样一来,北京城便形成了“凸”字形的特殊形状。至此,古代北京城的建设达到顶峰。
明朝的外城,包着内城的南面,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。当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塞外骑兵骚扰,于是按照“城必有郭,城以卫民,郭以卫城”的规制,修筑外城。城墙用砖包彻,城墙外面挖有护城河。外城共有7座城门:南面中为永定门,东为左安门,西为右安门;东面南为广渠门,北为东便门;西面南为广宁门(清改称广安门),北为西便门。
明朝的内城,初称京城,也称大城,明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便叫内城。内城基本上取元大都旧址,明初北墙向南移5里,至今德胜门、安定门一线,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。全城周长约22.5公里,城墙高12米,墙内外用砖包砌。城墙四隅,建有角楼。城墙的外面,环绕护城河。
北京2号线地铁就是在原内城城墙和护城河的位置修建的。内城共有9座城门:南面为正 阳门(即元代丽正门)、崇文门、宣武门,东面为朝阳门、东直门,西为阜成门、西直门, 北为安定门、德胜门。正统年间,九门之外,各立牌楼;内城九门楼建成之后,崇楼峻 阁,居若金汤,崔嵬宏丽,焕然一新。
皇城在内城中央,城墙周长约9公里,四面共有7座城门:正南为大明门(清改称大清门),其东转为长安左门,西转为长安右门,中为承天门(清改称天安门),东为东安门,西为西安门,北为北安门(清改称地安门),皇城的城墙用砖包砌,涂以红色,上面盖着金黄色琉璃瓦。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、中华门两侧的红墙就是皇城的南城墙。皇城同样被列为禁地,民间百姓,擅自闯入,杖责一百。(万历《大明会典》卷一百六十四)